寻人
2012-09-23 14:21:48
晨报特派记者 姜鹏 广东汕头报道
9旬潮阳老兵欲上海寻妻女
■老兵信息:郭予广
1922年出生,祖籍潮阳,18岁在苏北报名参军抗日,1948年带着一见钟情的妻子私奔香港。
■妻子信息:周玉林
1928年出生,家住现乌鲁木齐北路,父亲是一名金融家,1950年在香港诞下一女。
广东汕头市南海路一间简陋的民房,90岁的抗战老兵郭予广独自租住在这里。一套简朴的功夫茶具陪伴着这个迟暮的老人,郭予广端起茶杯,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,一声叹息。邻居告诉记者,这是老人在思念上海,思念妻女。
1922年,祖籍潮汕地区的郭予广在上海出生,抱着一腔国仇家恨毅然报名参军抗战,历经九死一生终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。 1947年,郭予广与中学生周玉林一见钟情,更为了爱情私奔香港并诞下一女,而随后的政治变故使得两人半个多世纪未再相见。
九旬的郭予广说,自1982年出狱后,自己从未放弃寻找妻女,然而写往上海、香港的信件均被退回,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曾在上海寻妻一年也没有结果。临近采访结束时,老人拉着晨报记者的手依依惜别,悲怆地说,“或许,这次是我最后(寻亲)的机会。 ”
寻找中国老兵,追忆那段艰难岁月,感受爱恨情怀,记录一段珍贵的历史。
如果您有关于郭予广老人的妻子周玉林或家人的相关信息,请联系13916482431,姜先生。
[老兵这些年]
独居汕头生活拮据,靠政府补助邻里接济
郭予广的家位于一处老式筒子楼的三楼,楼下的铁门锈迹斑斑,楼道间里堆满了杂物。推开房门,老人的房间里空空落落却非常整洁,单人床靠着一张书桌,一把椅子一张凳子,墙上贴着一张年轻时的照片,照片中的郭予广英姿勃发。
这是一间一居室的房子,老人用木板隔出一间厨房,从老人的午餐来看,生活着实拮据。不过,老人并不这么认为,反而庆幸地说,2004年以前自己租住在一间老房子里,后因老房子质量不好便搬到了现在的房子里。搬家后不久,一天夜里风雨交加,老房子塌了。
邻居说,郭予广在汕头无亲无子,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230元生活费度日。不过很多邻居都知道老人“是一名抗战老兵”,所以对他非常尊敬,经常自发过来探望老人,并为他送来一些蔬菜水果或生活用品。
在采访中记者得知,当地政府知道郭予广的生活情况后,其户口所在的享祠居委会每月又拨给他120元补助,不过这对老人的生活而言,仍然是杯水车薪。即便如此,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却时刻保持着笑容,经常来照顾老人的邻居文姐最懂老人的心思:郭予广,为了一个承诺活着。
郭予广闭上眼睛,点了点头。
[抗战那些事]
18岁参军,曾指挥围歼十多名日本兵
祖籍潮阳的郭予广于1922年10月出生在上海,其父郭贞源在上海虹口有间“普天药材铺”,一家人过着富足的生活,直到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中国。老人说,当年自己在育才中学读高中,日本飞机空袭,药材铺被炸毁,一家人躲进了英租界的“智昌祥”米行借住。
父亲毕生心血化为灰烬,郭予广的哥哥毅然奔赴前线,而郭予广也憋着一股劲,立下志愿“参军报国,赶走日本人”。
18岁那年,郭予广和一名同学离家奔赴苏北地区,随后加入了苏北地区国民抗日指挥部。
在抗日指挥部,郭予广苦练枪法,卡宾枪、左轮、毛瑟手枪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,枪法也准,后来还担任了连长。考虑到郭予广熟悉上海和苏北的情况,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上海等地把弹药、药品运往苏北。在运送物品过程中,郭予广经常变换路线,利用棉花等物品作掩护,每次都能成功骗过日军的封锁线。
让郭予广最自豪也是最解气的故事是与日本兵的短兵相接。
那一年,22岁的郭予广在苏北地区一处草庙旁带领一组士兵操练,突然发现一艘日军小艇从水路朝着草庙小河方向行驶而来,随后在河边上岸,郭予广心想,肯定是来抢夺老百姓的物资。
郭予广通过望远镜发现,小艇里约有十多名日本兵,于是计划来一场歼灭战,示意战士们隐蔽埋伏,部署等“敌人靠近,靠近,再靠近”之后开打。果然,日本兵上岸,朝着战士们埋伏的方向前进。
等到日本人距离自己只有十多米远,郭予广扔出一枚手榴弹,其余战士一齐开火,十多名日本兵全部被歼灭。
[刻骨的爱情]
篮球场上一见钟情,罗湖桥畔与孕妻离别
抗战胜利后,郭予广回到了上海。1947年的冬天,郭予广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爱人出现了。
那天,郭予广和同事前往上海南市女子中学开会,走进校门,看到一群女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球,其中一名身材偏瘦,穿着球衣,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让郭予广目不转睛。“只看了一眼,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。”说到这里,90岁的郭予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,那天的情形就宛如在眼前。
郭予广说,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相爱了,“这就是一见钟情”。这名女孩叫周玉林,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那一年,她19岁,小郭予广6岁。随后,郭予广约周玉林出来逛街、看电影。然而当郭予广提出要见周玉林父母时,周玉林却告诉他,其父母极力反对。
郭予广才知道,周玉林的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金融家,对这门婚事家里并不看好。然而,热恋中的两人并没有退缩。1948年元旦,两人偷偷搭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,重新开始生活。郭予广说,自己当时倾其所有,给了妻子一个完美的婚礼,并且承诺会爱她一辈子。
然而,盘缠用尽,再加上小两口并没有太多生活的阅历,一家人的生活面临绝境。此时,昔日的战友吴瑞鹏主动给予了资助,但他不知道,这是要他付出30年岁月的“好心”。
1950年,吴瑞鹏让郭予广回上海执行任务,并由不得郭拒绝。在香港通往深圳的罗湖桥旁,身怀六甲的妻子与自己抱头痛哭,郭予广说,六十多年了,这一印象挥之不去,成了自己永远的痛。
郭予广到上海仅三天,便因种种历史原因被人民公安抓捕,在狱中度过了26年,并留场劳动5年。
[最后的心愿]
一封信知道有个女儿,活下去只为再见妻女
在郭予广服刑和劳动期间,全然没有妻子的消息。不过,一位狱警告诉郭予广,他妻子写来一封信“说生了个女儿”,但郭予广并没有见过这封信。从此,妻子和女儿成了郭予广最大的牵挂,也成了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。
1982年,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的决定,政府部门恢复了郭予广的政治权利,此时,他已年逾古稀。随后郭予广返回原籍生活,每月领取最低生活费20元。
恢复自由之身的郭予广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找妻女,尽管收入微薄,但老人仍攒钱给上海和香港寄信,然而所有信件都因“查无此人或查无此地”而被退回。
1988年,郭予广前往上海,寄居在亲友家中长达一年,整日寻找妻女,然而由于时间久远,世事变迁,“当年那个打篮球的女孩”早已变换了模样,无法再寻找到。
在郭予广看来,日子的清贫、浑身的病痛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,“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妻儿才是最大的心愿”,60年多来,无论身在何处,郭予广日思夜想的就是要与妻女团聚,也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他活了下来。
如今的郭予广,身体日渐衰弱,热心的街坊找到了汕头当地媒体《汕头都市报》,希望通过媒体来帮助老人寻亲。几经周折,文姐辗转联系上晨报记者,在她看来,“如果能通过上海媒体找寻到老人的妻女,所有人都会觉得欣慰”。
9旬潮阳老兵欲上海寻妻女
■老兵信息:郭予广
1922年出生,祖籍潮阳,18岁在苏北报名参军抗日,1948年带着一见钟情的妻子私奔香港。
■妻子信息:周玉林
1928年出生,家住现乌鲁木齐北路,父亲是一名金融家,1950年在香港诞下一女。
广东汕头市南海路一间简陋的民房,90岁的抗战老兵郭予广独自租住在这里。一套简朴的功夫茶具陪伴着这个迟暮的老人,郭予广端起茶杯,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,一声叹息。邻居告诉记者,这是老人在思念上海,思念妻女。
1922年,祖籍潮汕地区的郭予广在上海出生,抱着一腔国仇家恨毅然报名参军抗战,历经九死一生终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。 1947年,郭予广与中学生周玉林一见钟情,更为了爱情私奔香港并诞下一女,而随后的政治变故使得两人半个多世纪未再相见。
九旬的郭予广说,自1982年出狱后,自己从未放弃寻找妻女,然而写往上海、香港的信件均被退回,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曾在上海寻妻一年也没有结果。临近采访结束时,老人拉着晨报记者的手依依惜别,悲怆地说,“或许,这次是我最后(寻亲)的机会。 ”
寻找中国老兵,追忆那段艰难岁月,感受爱恨情怀,记录一段珍贵的历史。
如果您有关于郭予广老人的妻子周玉林或家人的相关信息,请联系13916482431,姜先生。
[老兵这些年]
独居汕头生活拮据,靠政府补助邻里接济
郭予广的家位于一处老式筒子楼的三楼,楼下的铁门锈迹斑斑,楼道间里堆满了杂物。推开房门,老人的房间里空空落落却非常整洁,单人床靠着一张书桌,一把椅子一张凳子,墙上贴着一张年轻时的照片,照片中的郭予广英姿勃发。
这是一间一居室的房子,老人用木板隔出一间厨房,从老人的午餐来看,生活着实拮据。不过,老人并不这么认为,反而庆幸地说,2004年以前自己租住在一间老房子里,后因老房子质量不好便搬到了现在的房子里。搬家后不久,一天夜里风雨交加,老房子塌了。
邻居说,郭予广在汕头无亲无子,每月仅靠政府提供的230元生活费度日。不过很多邻居都知道老人“是一名抗战老兵”,所以对他非常尊敬,经常自发过来探望老人,并为他送来一些蔬菜水果或生活用品。
在采访中记者得知,当地政府知道郭予广的生活情况后,其户口所在的享祠居委会每月又拨给他120元补助,不过这对老人的生活而言,仍然是杯水车薪。即便如此,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却时刻保持着笑容,经常来照顾老人的邻居文姐最懂老人的心思:郭予广,为了一个承诺活着。
郭予广闭上眼睛,点了点头。
[抗战那些事]
18岁参军,曾指挥围歼十多名日本兵
祖籍潮阳的郭予广于1922年10月出生在上海,其父郭贞源在上海虹口有间“普天药材铺”,一家人过着富足的生活,直到战争的阴霾笼罩着中国。老人说,当年自己在育才中学读高中,日本飞机空袭,药材铺被炸毁,一家人躲进了英租界的“智昌祥”米行借住。
父亲毕生心血化为灰烬,郭予广的哥哥毅然奔赴前线,而郭予广也憋着一股劲,立下志愿“参军报国,赶走日本人”。
18岁那年,郭予广和一名同学离家奔赴苏北地区,随后加入了苏北地区国民抗日指挥部。
在抗日指挥部,郭予广苦练枪法,卡宾枪、左轮、毛瑟手枪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,枪法也准,后来还担任了连长。考虑到郭予广熟悉上海和苏北的情况,他的主要任务是到上海等地把弹药、药品运往苏北。在运送物品过程中,郭予广经常变换路线,利用棉花等物品作掩护,每次都能成功骗过日军的封锁线。
让郭予广最自豪也是最解气的故事是与日本兵的短兵相接。
那一年,22岁的郭予广在苏北地区一处草庙旁带领一组士兵操练,突然发现一艘日军小艇从水路朝着草庙小河方向行驶而来,随后在河边上岸,郭予广心想,肯定是来抢夺老百姓的物资。
郭予广通过望远镜发现,小艇里约有十多名日本兵,于是计划来一场歼灭战,示意战士们隐蔽埋伏,部署等“敌人靠近,靠近,再靠近”之后开打。果然,日本兵上岸,朝着战士们埋伏的方向前进。
等到日本人距离自己只有十多米远,郭予广扔出一枚手榴弹,其余战士一齐开火,十多名日本兵全部被歼灭。
[刻骨的爱情]
篮球场上一见钟情,罗湖桥畔与孕妻离别
抗战胜利后,郭予广回到了上海。1947年的冬天,郭予广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爱人出现了。
那天,郭予广和同事前往上海南市女子中学开会,走进校门,看到一群女学生在篮球场上打球,其中一名身材偏瘦,穿着球衣,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让郭予广目不转睛。“只看了一眼,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。”说到这里,90岁的郭予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,那天的情形就宛如在眼前。
郭予广说,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相爱了,“这就是一见钟情”。这名女孩叫周玉林,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那一年,她19岁,小郭予广6岁。随后,郭予广约周玉林出来逛街、看电影。然而当郭予广提出要见周玉林父母时,周玉林却告诉他,其父母极力反对。
郭予广才知道,周玉林的父亲是上海滩有名的金融家,对这门婚事家里并不看好。然而,热恋中的两人并没有退缩。1948年元旦,两人偷偷搭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,重新开始生活。郭予广说,自己当时倾其所有,给了妻子一个完美的婚礼,并且承诺会爱她一辈子。
然而,盘缠用尽,再加上小两口并没有太多生活的阅历,一家人的生活面临绝境。此时,昔日的战友吴瑞鹏主动给予了资助,但他不知道,这是要他付出30年岁月的“好心”。
1950年,吴瑞鹏让郭予广回上海执行任务,并由不得郭拒绝。在香港通往深圳的罗湖桥旁,身怀六甲的妻子与自己抱头痛哭,郭予广说,六十多年了,这一印象挥之不去,成了自己永远的痛。
郭予广到上海仅三天,便因种种历史原因被人民公安抓捕,在狱中度过了26年,并留场劳动5年。
[最后的心愿]
一封信知道有个女儿,活下去只为再见妻女
在郭予广服刑和劳动期间,全然没有妻子的消息。不过,一位狱警告诉郭予广,他妻子写来一封信“说生了个女儿”,但郭予广并没有见过这封信。从此,妻子和女儿成了郭予广最大的牵挂,也成了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。
1982年,根据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的决定,政府部门恢复了郭予广的政治权利,此时,他已年逾古稀。随后郭予广返回原籍生活,每月领取最低生活费20元。
恢复自由之身的郭予广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找妻女,尽管收入微薄,但老人仍攒钱给上海和香港寄信,然而所有信件都因“查无此人或查无此地”而被退回。
1988年,郭予广前往上海,寄居在亲友家中长达一年,整日寻找妻女,然而由于时间久远,世事变迁,“当年那个打篮球的女孩”早已变换了模样,无法再寻找到。
在郭予广看来,日子的清贫、浑身的病痛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,“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妻儿才是最大的心愿”,60年多来,无论身在何处,郭予广日思夜想的就是要与妻女团聚,也正是这一信念支撑着他活了下来。
如今的郭予广,身体日渐衰弱,热心的街坊找到了汕头当地媒体《汕头都市报》,希望通过媒体来帮助老人寻亲。几经周折,文姐辗转联系上晨报记者,在她看来,“如果能通过上海媒体找寻到老人的妻女,所有人都会觉得欣慰”。
![]() |